回顾90年光辉历程,我们党始终把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价值指向。这既是我们深刻理解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根本原因的钥匙,也是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遵循和目标导向。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这就昭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进而一以贯之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对时代本质特征理性思考的产物,其本身也是在回答时代课题、解决时代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时代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准确理解、把握和回答时代课题,正确地解决时代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驱动力。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开始就不是单纯地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而是围绕着中国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振兴的任务,以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亦即现代化问题。解决中国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引进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价值指向。在此意义上说,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并随着中国问题的不断解决和不断提出的过程中得到推动和发展的历史。
党的理论创新与当代中国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任务和时代特征紧密相联、同频共振。立足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主题,又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价值指向。实际上,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不可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不以中国实际问题为对象,也不可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乃至一切具有重要意义的操作性的措施之中所看到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鲜明时代和民族特色的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上引出中国应该如何做的结论。所以,只有立足于中国实际,党的理论创新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也才会有强大的动力。离开了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这一条,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初衷和至高要求,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而要准确把握中国现实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必须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出发点和立足点不能代替对问题的分析,而只是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人的头脑并不是哲学家洛克所说的“白板说”(即一张白纸),没有一个人能没有任何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单凭“从实际出发”这一条就能正确捕捉问题并提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事实证明,由于理论水平、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不同,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现实,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的思路和方案,可能各有千秋,甚至大相径庭。这就是我们既强调不能从原则出发,又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既定结论,它有助于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与狭隘经验主义的本质区别之所在,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灵魂之所在。
当然,强调从实际出发,并非就从根本上确保始终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而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从实际出发,就是从特殊条件、特殊国情出发。在特殊性中必然会存在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从实际出发引出的具体结论可以超越马克思主义既有的具体结论,但不能违背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比如,中国革命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但中国革命不能违背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革命的核心是夺取政权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农村包围城市是当时夺取政权的具体道路问题,而不是要不要夺取政权的问题。它与列宁领导的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只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而已。因此我们说,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再如,共产主义的本质是扬弃资本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建立没有两极对立、没有剥削、共同富裕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特征决定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实现共产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原有模式,使中国开始腾飞。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特点的通向共产主义的正确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富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可见,强调从实际出发丝毫不会贬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相反,越是从实际出发,越需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强调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作用。它使我们看得远、看得深,既可高瞻远瞩,一览众山,又可见微知著,明察秋毫。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即使强调从实际出发、立足实际、解决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也会事与愿违,南辕北辙。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说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巨大的威力并不单纯在于基本原理本身,而关键在于基本原理与实际的正确有效的结合 。毛泽东把“结合”称之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把“结合”称之为“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江泽民把“结合”称为我们党最基本的经验;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则把这一“结合”置于十个“结合”之首。
总之,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与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只有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高高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越来越巩固。
(作者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