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期●缅怀篇●

辛亥斗士 抗战功臣

——怀念我的父亲朱履先

作者:朱宝洁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深深怀念我的父亲朱履先。父亲的革命一生,始于参加辛亥革命,从一个同盟会员到真正的共产党人,他经历了近代中国惨痛的历史,这也是他与国与民共命运的奋斗史,从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父亲的一生堪谓那个时代的缩影。
  1884年6月6日,父亲生于长江北岸江苏省泰州市黄桥古镇一个开钱庄的家庭里。他少年时毫无富家子弟的不良行为,性格沉毅内向,悟性很强。他喜欢看书,从书中读到一代代志士仁人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孕育在他心中,使他感动不已。他也常跑到家乡的忠义祠,瞻仰一些民族英雄,暗暗立志,“将来也要做个卫国卫民的大将军”。
  父亲少年时代,正值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疯狂入侵,腐败无能的清王朝丧权辱国,民族危机深重,人民苦不堪言,自家虽然富庶,但常见街头巷尾苦难深重的贫苦百姓,他们悲惨的情景震动了父亲。他坚定了从军习武、备武救国的决心,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并于1908年以优秀的成绩从日本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学成归国。为报效祖国,他接受了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由黄兴介绍参加了同盟会。经历风雨的洗礼,两种文化的熏陶,父亲一改幼时的腼腆,成为刚毅豪爽的英武军人。他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作为敌前指挥,他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并率队攻占南京雨花台炮台。1911年12月南京胜利光复,解决了当时武汉的军事危局,稳定了东南半壁河山,有力推进了整个革命的迅速发展。孙中山高度评价南京战役说:“革命大局,因此一振。”鉴于他的杰出贡献,孙中山委任他为陆军第二师中将师长兼南京城防司令,亲授其二等文虎勋章一枚。由于他才华横溢,年富力强,当时被誉为“江苏三杰”之一。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举行了阅兵式,年仅28岁的父亲,被任命为中国史无前例的这一阅兵式的总指挥。正在他踌躇满志决心在孙中山为他创造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报效祖国时,由于当时经济来源不稳定,为缩减国库开支,孙中山大举裁军,父亲理解这是不得已的决定,便以实际行动支持大总统裁军,并将五万元裁军费全部捐献临时政府,随后奉孙中山令组建南京讲武堂并出任堂长。
  军阀混战时期,他曾想一心为民众做点事情,所谓当官一任,造福一方吧。父亲先后做过几任县长,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各派军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招致盗匪横生,百业凋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因此他无奈辞职,对无法实现“造福一方”的愿望深感遗憾!此后,袁世凯、阎锡山、蒋介石等人先后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他说:“衮衮诸公,寡廉鲜耻,争名夺利,卖国求荣者有之,发国难财者有之,百姓横遭荼毒,祖国疮痍满目,日寇侵略蹂躏,金瓯难复了!”父亲身心劳顿,愤然辞职,解甲归田,隐居故里,但仍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想有一天重返沙场。回到家乡泰兴黄桥后,父亲隐于市,关心乡梓人民疾苦,坚持为民办事,匡扶正义,声望极高,他那傲骨挺然、不随流俗的高尚情操,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高贵品质,深受家乡民众赞誉,被尊称为“三大人”。
  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大汉奸汪精卫派人送重礼请父亲出任和平军总司令,父亲视为奇耻大辱,气愤骂道:“一群无耻之徒、卖国贼,大丈夫岂能与贼为伍”,“道不同不相为谋,我朱履先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绝不认贼作父”!他拒任伪职,坚守民族气节。
  1940年新四军东进黄桥时,父亲听到陈毅、粟裕率新四军浴血奋战抗日、屡挫日军的消息,为之一振。他虽对共产党、新四军不甚了解,但对共产党坚决抗日、新四军为保国土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很佩服,他期盼见到他们。苍天不负有心人,陈毅率军歼灭了黄桥的反共顽固派后,率苏北指挥部进驻黄桥镇(当时黄桥是长江北岸商品集散地之一,人称为苏北的“小上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父亲见到墙上贴的标语:“团结抗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他几十年走南闯北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军队,军纪严明,官兵和蔼可亲,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买东西给钱……父亲被震撼了。陈毅,这位被毛泽东誉为“天才的统一战线的执行者”运筹帷幄,用很大的力量开展了争取苏北中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父亲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例。陈毅了解到父亲的为人和不畏强暴、不辞艰辛、为抗日救国奋斗不懈的事迹后,对管文蔚说:“朱履先是旧军人中不可多得的有识之士,在苏北上层人士中有很高的威望,我们一定要争取他为我们工作……”经过交谈,父亲对陈毅十分敬佩:“仲弘将军雄才大略,学识渊博,谦恭好学,豁达大度,更可贵的是有一腔爱国救民的炽热感情,确是力挽狂澜之才!” 父亲坚信共产党是仁者之师,将来得天下者无疑,有共产党在,中国国运一定能有转机,中兴有望。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他先后参与新四军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为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苏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陈毅率部队在苏北根据地受到日寇的封锁包围,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里,新四军遇到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军民的吃饭也成了问题。父亲了解情况后向陈毅表示:共产党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然尽心尽力地为国为民,实在令人钦佩。他避开日伪军耳目,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富庶士绅中挨家挨户宣传新四军英勇抗敌的事迹,恳请他们慷慨解囊,很快筹集到5万元(约合7.5万斤大米)。父亲顶着料峭的春寒,巧妙闯过敌伪重重卡哨,亲自把来之不易的钱送到根据地。经过三天两夜的较量,新四军终于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以5000精锐歼敌11000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喜讯传来,父亲激动不已。这一雪中送炭的情义,陈毅感动至深,若干年后,他还深情地说:“1941年初,要不是黄桥人民的支持,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当黄桥激战流弹在头顶飞过,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挨家挨户鼓动做烧饼支援前线,黄桥镇上的磨坊和所有的烧饼店,夜以继日地磨面粉做烧饼,源源不断地送往前方。闻名遐迩、脍炙人口的《黄桥烧饼歌》就是在这火热的支援前线战斗中应时而生的。正如陈毅讲过的,民主人士起到了我们共产党员起不到的作用。
  为参加抗日战斗和宣传抗日运动,父亲积极带动和团结社会上绅商各界人士力量。在黄桥救国公粮动员大会上,父亲说:“中国所有的政党没有任何一个党能像共产党这样为国为民!中国所有的军队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像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样秋毫无犯!孟子所说的‘王者之师’不就是今天的新四军吗?如今新四军抗日救国,我们筹集粮饷,支援新四军抗日,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首先保证如数把最好的粮食拿出来交公粮。”父亲带头慷慨解囊捐钱捐粮等,并将两百多亩良田捐献,促使双减土改等土地政策顺利实施,使耕者有其田。父亲同新四军合作抗日的鲜明态度,对当地乃至省内一批中上层人士、知识分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唯履公马首是瞻。”
  父亲虽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但他一直为苏北地区支前、支战忙碌奔走,他似乎又焕发了当年驰骋沙场的青春活力,呼吁在苏北实现军民党政合作抗敌,国共大团结,制止内战,一致抗日。当黄桥被日寇侵略占领后,曾经留日的父亲做了日语翻译的工作,使得我的家成了新四军黄桥的“高级联络点”和“安全岛”,以掩护我党在黄桥的地下工作和新四军在黄桥的活动。这期间父亲利用他的威望,千方百计先后营救出了数十位被敌人抓捕的干部。当时参加营救的干部徐观伯(系江苏省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曾以“片言胜斧钺”为题记下此事:“为解亲人困,黄桥据点行,履公频点首,使命两肩轻。身虽穹庐陷,心存汉室营,片言胜斧钺,一举鬼神惊。”1941年在黄桥保卫战激战中,硝烟弥漫一片火海,枪炮在空中呼啸。一次陈毅在街上遇见了为支前奔忙的父亲,发出由衷的夸赞:“你真不愧是位军人。”父亲从历尽磨难的生涯中,看到了真正的希望和光明,逐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新四军离开黄桥后,他情系新四军,坚定地跟共产党走,把自己的一切与党和人民的命运维系在一起,更忘我地投入党的工作,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他曾表示:“为了抗日,我百死不辞,只要用得着我的,我当‘唯马首是瞻’。”抗日救国这一共同的信念使父亲与陈毅两人的友谊有了牢固的基础,父亲于1943年经陈毅同志批准,由叶飞、朱克靖同志介绍,加入共产党。
  抗日胜利后,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疯狂地向解放区进攻。当我军战略转移时,部队领导非常关心父亲。粟裕临行前特地来和他告别,深情叮嘱,并将一把日本军刀赠送父亲作为纪念,陈丕显赠送一支从战场缴获的美制卡宾枪给父亲,他们依依不舍地分手。此后,父亲留在苏中地区参加游击战争,与人民群众、革命武装一起打游击。在敌人疯狂进行“清剿”、“会剿”、“驻剿”的残酷斗争中,父亲已60多岁高龄,不但没有向敌人屈膝,而是和革命的武装在一起,把自己的一切与党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忘我地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坚持斗争、移村宿营,并和敌人周旋几十个日日夜夜,直至革命胜利。父亲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与人民血肉相连,同生死、共命运,这种可贵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父亲虽年事已高,位高职显,但他不是养尊处优,而是节衣缩食,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并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满腔赤诚为保卫和平及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奋勇前进。父亲先后于1941年当选为苏北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5年又当选为苏皖边区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9年任江苏省苏北行署副主任、江苏省行政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1952年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省第一届人民代表、省人委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等职。父亲于1954年底在接待外宾时不幸突发中风,至1959年逝世,当时由江苏省政府主持召开追悼会,省长惠浴宇致悼词,高度评价了他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
  在1984年父亲诞辰一百周年时,江苏省政府召开了纪念座谈会,许多老领导老同志都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共同赞颂他在国难当头时所表现出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真理和光明的民族气节。在父亲逝世30多年后的1996年10月,泰兴市委、市政府为父亲建碑以志纪念,举行了揭牌仪式,由叶飞老领导题写碑铭。2000年泰州市隆重纪念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时,许多新四军老同志提到父亲为有功之人。2006年,泰州市市委史志办为父亲编撰了《朱履先纪念文集》一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留给后代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父亲,女儿永远怀念您!
  (作者为上海市最高人民检察院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