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期●纪念上海解放75周年●

丹阳整训:入城纪律是和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作者:郑学富



视剧《破晓东方》以上海解放一年间惊心动魄的历史为叙事中心,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强大的理想信念与政治智慧,解放和治理上海的光辉历史故事。在上海解放前夕,中央从各地抽调大批干部,在丹阳集中整训,从上海市情、入城纪律、城市管理、统战政策等方面加强学习研究,为顺利接管上海做好充足准备。

1949422日深夜11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9兵团20军解放丹阳县城。此后,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和接管上海的干部陆续来到丹阳城。陈毅、邓小平住进丹阳县城的戴家花园。他们在这里筹划指挥上海战役,开展整训,做好接收上海的准备工作。

丹阳是沪宁线上一座不大的城市,当时全县人口45万,城区人口3万。陈毅之所以选择丹阳作为解放上海的指挥中枢和接收上海的整训基地,原因有二:一是抗战时期,陈毅曾率新四军第一支队在丹阳一带开展游击战,与丹阳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这里的群众基础好;二是丹阳地处沪宁线上,大运河贯通全境,水陆交通方便,地理位置适中,目标不大,便于部队集散,有利防空。

陈毅刚到丹阳,就深入开展调查,发现4件违反纪律的事:一是光明大戏院正在演出新歌剧《白毛女》,有几个穿军服的同志,没拿票硬要闯进去;二是有战士到丹阳简易师范学校,摘去一个电灯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三是干部战士自由上街,四处闲逛,证明请假制度并未执行;四是在这次南下路上,发生爬汽车、拦汽车、强行坐汽车的现象,有人还因此受伤。

针对以上情况,510 日,华东军区在丹阳南门城外大王庙内召开直属机关干部大会,开展整顿动员,陈毅作了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列举了以上违反纪律的几个事件,进一步强调入城纪律。他说:“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开始,是给市民的见面礼。纪律搞得好,政策就可以搞得好,搞不好就会影响政策的推行。”他要求:“入城时要尽量做到部队不进城,全部驻扎郊外,先派接收干部、经过专门训练的武装进城,初步清查接收,分配好房子,然后依次进城。马匹、大车一概不准入城。”他强调:“入城最大的保障就是事先请示,事后报告,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陈毅最后还告诫大家注意军纪风纪:“我们主张艰苦朴素,反对腐化堕落,但要注意整洁,要有礼貌,全体同志都要注意。”

丹阳整训期间,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总前委、华东局围绕接管上海,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中培训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从思想上解决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 (即“约法八章”)《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 《城市政策汇编》等入城纪律、城市管理、统战政策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尤其是在入城政策和纪律上,明确做了严格要求。514日,华东军区发出训令,指出军区各机关、部队自南进以来,军纪风纪较为松懈,虽屡经教育纠正,但进驻丹阳城后仍有军容不整、军纪不严,在大街上取笑打闹、乱吃零食、变相赌博(如打糖、抽签)等现象,在群众中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对此,军区专门组织了军风纪检查队,随时进行沿街检查。第三野战军颁发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的命令》,华东局颁布了《入城纪律十二条》,从不入民房,保护城市人民生命、财产,严格外出请假制度,遵守城市交通生活秩序等12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入城纪律规定,要求一切部队、一切接管机关在入城前,必须普遍地、反复地、深入地进行教育。

中共中央对进驻上海非常关注,于516日发来《关于入城部队遵守城市纪律的指示》,就一些细节问题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凡市内卫戍机关军风纪、交通规则、娱乐场所规则,军队人员必须共同遵守,并服从当地军事管制委员会、警备司令部及公安局之指挥,不得借口隶属关系不同,而有丝毫违抗;保护城市人民生命、财产不许侵犯;不经上级许可,不得接受人民的慰劳,对各阶层人士给军队个别人员送礼和被邀请吃饭赴宴者,尤需拒绝;军队之骡马大车不得入城,必须入城者,在装卸后即应出城;不准上街乱跑,严格请假制度;整顿军容,提倡礼节,等等。

战士们都将《入城纪律》贴在背包上,后一个人看前一个人的,天天背诵。《第三野战军入城守则和纪律》还被编成通俗易懂、容易传唱的歌谣,如:“房子不能随便住,宿营必须听指定。不准乱跑乱游逛,先要请假后出门。不准随便乱打枪,军纪禁严不容情。不准沿路拦汽车,走路要靠一边行。” “八条守则讲分明,看谁条条记得清?全军上下无例外,都要自觉来执行。干部自动带头干,检查督促要抓紧。同志互相来监督,共同为党负责任。谁敢故意来侵犯,铁的纪律不留情。首先把他赶出城,轻则检讨重处分。用心研究和学习,遵纪立功为人民。秋毫无犯纪律明,革命胜利有保证。”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部队纪律观念大大增强,精神面貌明显改观。

总前委在丹阳共停留了23天,完成了思想、组织、物资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培训了来自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的3万多名干部。525日深夜,陈毅冒雨离开丹阳进抵南翔镇。26日,邓小平率总前委、华东局机关和接收人员告别丹阳,乘火车向上海进发。

527日上海解放。在枪声停息后的第一个清晨,市民们打开家门,惊奇地发现马路两边湿漉漉的地上,睡满了身穿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胜利之师露宿街头,这旷古未有的景象强烈震动了上海市民群众。他们自发地拿来烟、糖、饼干等慰劳解放军战士,但都被婉言谢绝了。入城部队“持军整齐,秋毫无犯”的精神风貌,使上海各界人士深受感动,在上海人民心目中树立了美好形象。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527日的日记中写道:“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 原国民党上海市工务局副局长徐以枋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25日晨我得到消息,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已经解放。我抱着探索新的生活道路的心情,约了侯砚圃(原工务局专员)、陆愧清等同事,一同去汉口路旧市政府,沿途看见解放军战士有的站岗,有的露宿在人行道水泥板上。这对我的心灵震动很大。解放军纪律这样严明,对人民如此秋毫无犯,历史上哪有这样好的军队!旧军队欺压老百姓,强占民房,买物不付钱等丑恶形象在我脑海中浮现,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人民日报》1949531日报道说,人民解放军在上海的优良纪律,获得了上海人民的普遍赞颂。在525日解放军刚进入市区时,除了执行看管敌伪机关任务的少数部队外,其余的部队都在马路旁休息和宿营。即使是军部、师部等指挥机关也没有例外。纵横几十里的繁华市区内没有一个人私入民房的。这些几天几夜没有休眠的战士们,有秩序地排列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许多人与围聚到眼前的市民亲密交谈,有时就齐声高唱歌曲。解放军战士们婉言谢绝了热情的居民们送来的茶水,吃着部队从三四十里地以外的市郊送来的饭食。从早到晚,担筐送饭的解放军炊事员们不绝于途。在这个国际大都市这是从未见过的奇景。各部队的马匹都存放市外,以避免妨碍市区的交通和公共卫生。虽然所有的商店都立即营业,但因为人民币和伪金圆券兑换的比值尚未规定,没有一个战士去买东西的。解放军的严明纪律和对人民的和蔼态度,连早已听说的市民都感到惊异。到处可以听到市民们的称赞和颂扬。在上海市郊的解放军在战斗中抽空帮助夏收,在月浦作战的某部因战地居民大多出外躲避战火,而田里麦子早已熟透,于是立即帮助留下的农民收割。许多农民称赞“这些战士们打仗做活都像老虎一样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