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期●游记●

参观国殇墓园祭奠抗日英烈

作者:孙珏

翻开9月18日的报纸,一篇题为《魂兮归来——记录19名中国远征军忠魂归葬腾冲国殇墓园》的报道映入我的眼帘,文中写道“9月14日上午,云南腾冲,低回的《安魂曲》回响在肃穆的国殇墓园,连绵的冷雨如泣如诉,19名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忠魂归葬腾冲国殇墓园。归葬的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的骨灰,是分别由海外侨胞及民间人士帮助寻找,于13日分别从畹町、猴桥口岸迎回的,主要为在缅北反攻作战中密支那、西保、腊戌诸役牺牲的中国驻印军阵亡将士遗骨……”
  读完报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今年7月我刚去过云南腾冲,曾参观了国殇墓园。墓园位于腾冲县城西南1000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始建于1945年7月,占地88亩,是腾冲人民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而建立的陵园,也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园。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那里长眠着抗日远征军的8000英灵。
  1944年夏,为策应中、英、印联军对缅北日军的反攻,重新打通滇缅公路,收复怒江以西的失地,据守怒江东岸的中国远征军发动了滇西反攻战役。1944年5月,远征军便以二十集团军6个师的兵力实施腾冲反攻战。腾冲城是滇西最坚固的城池,兼有来凤山作为屏障,两地互为依托。日军在两地筑有坚固堡垒群,准备了充足的粮弹。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大小战斗达40余次,毙敌6000余名,第二十集团军共阵亡9168人。腾冲是滇西最早光复的县城。
  墓园的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台阶递进形式。 我们由大门经长通道循石级而上至第一台阶,大门牌楼式,门墙八字形,再循石级而上,至嵌有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刻石的第二级台阶挡土墙,门内百米林荫甬道,两侧巨松垂盖,芳草如茵。 沿墙分两侧上至第二台阶,建有庄严肃穆的忠烈祠。忠烈祠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祠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等碑记。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书》,两侧墙体嵌9618名阵亡将士题名碑石。
  忠烈祠后为31米高的圆锥形纪念塔,镌“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的字样。烈士墓冢绕塔而建,以塔为圆心,呈辐射状纵队列葬于缓坡周围,计3646冢。小碑林立自上而下,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罐,墓园大门一侧筑含陪祭意义及有象征日军惨败的“倭冢”一座,埋日军尸于其中。与小团坡顶高大的纪念塔和排列整齐的烈士墓冢形成强烈对比。
  通过这次参观,我还进一步了解了“驼峰航线”、“飞虎队”、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这是一场残酷无情的战争,也是一场中美士兵并肩战斗,最终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赶出东南亚的战争。
  来到国殇墓园的那天,虽天气晴朗,艳阳高照,但我的心情十分的沉重。我在英烈们的墓碑前深深三鞠躬,我想告诉先烈们,历史不会遗忘你们,人民永远爱戴你们。今天的我们会把亲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请你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