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期●专稿●

延安时期的陈云

作者:方芳

1937年底,陈云从新疆来到延安不久,就参加了1937年12月9日-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由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在延安的七年里,陈云为我党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发展壮大党的队伍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量发展党员吸收知识分子

十年内战以后,党的力量被大大削弱,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只剩下了3万党员。而这3万党员中在部队和陕甘宁边区的有2万,在国统区和敌占区的只有几千。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陈云坚定地提出,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党员,壮大队伍,保证战斗力。

1938年3月15日,陈云领导起草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1939年12月又领导起草了《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为了使大家理解吸收知识分子工作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他提出了“抢夺知识分子”的口号,说抢夺知识分子是抗战中的大斗争,谁抢到了知识分子谁就抢到了胜利。陈云还要求:党的组织在开展敌后战场、建立革命根据地时要注意在建军建政中发展积极分子,注意在开展群众工作中培养后备力量,在各个团体中寻找优秀人物。

经过大发展之后,我们党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陈云又及时提出要巩固党,放慢发展速度,边巩固、边发展,注重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隆重召开,大会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了121万党员。我们党成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和解放全中国的坚强核心。

二、大兴学习之风提高队伍素质

陈云一贯主张要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出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于是,大兴学习之风,使广大干部的素质得到提高。这又是他在中组部工作时的一大突出功绩。

在纠正“左”倾错误后,我党深刻领悟到犯错误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

陈云抓住延安相对稳定的学习机遇,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共运史、俄国革命史等。还按照毛泽东要他学哲学的要求,专门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系统、扎实地学习哲学知识,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学习小组。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陈云总结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十五字名言,这也是所有领导者指导工作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在陈云亲自领导和带领下,广大干部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学习,他们的理论水平大有进步,政治觉悟和战斗能力也有了相应提高。陈云大兴学习之风,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三、培养干部发现人才

在抗日战争中,有很多有识之士、爱国青年愿意加人到我们的队伍中来。陈云提出:要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并且特别突出一个“诚”字。他教导同志们:“要有大的气量,善用各种人才。单枪匹马革命到底是干不成的。”他还指出:“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只有这样,才能成大业。”他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中指出:“量才的原则是用其长,不是用其短。发挥长处是克服短处的最好办法。”

当时,有位国统区的同志来到延安,有很多同志总觉得看不顺眼。陈云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宽大胸怀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这个人其实是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只是方式方法上有些小缺点。于是陈云使用了他。后来,这位同志被安排在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上,他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那些小缺点也在积极的工作中被克服了。陈云任人唯贤,善于培养、使用干部的工作作风深得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四、谦虚谨慎言行一致

陈云在延安期间,乃至他整个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身处何时何地,总是谦虚、谨慎,一贯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不搞特殊化,是党内遵守纪律的模范。

陈云认为,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般党员、高级干部,都要“一视同仁”。当时,王明是中央女子大学校长,他经常自以为是,不守纪律,搞特殊化。对此情况,陈云始终坚持原则,并对他的错误行为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这一举措不仅制止了王明的错误行为,对其他同志也起到教育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说:陈云同志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看问题有眼光、尖锐,能抓到要点。

陈云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