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县支前民工为解放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内,珍藏着62枚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这些纪念章,见证了解放战争中南通县广大翻身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倾其所有支援前线的光荣历史。
解放战争期间,南通县人民首次承担的比较重大的支前任务,是1946年4月由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陶勇指挥的小海、观音山自卫反击战。在战斗打响前,全县就集中了30条船、100多辆小车,调运粮食50万斤、柴草百万斤;在战斗中,还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民工队伍,运送粮秣弹药,抬送伤员,出色完成了后勤保障任务。
1946年7月至8月,在苏中七战七捷战场上,南通县组织的随军担架队、粮草运输队,以及带队的区乡干部和随行的医疗人员等,共有数千人之多,活跃在皋南、林梓前线。县里也成立了支前总队部,印发了《支前手册》,又一次完成了大规模的支前任务。
1947年夏,华中军区9分区主力部队为支援南通农民的翻身运动,插进通中地区,回击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全县同时掀起了“保卫翻身、消灭蒋顽、全力支前”的群众运动。各地纷纷成立支前组织,有近万名青壮年分别参加了担架队、运输队、参战队,广大农村妇女日夜磨军粮、做军鞋,送往前线的军鞋一次就达1万多双。一次,二窎乡后勤大队接到命令,当天便组织200多民工,携百副担架,立即出征。三余区一个乡全乡100多台石磨全部投入磨军粮。支前民工还配合部队的军事行动,进行大破击,以延缓敌人的行动:如在四安到新庙子一段大路上,连续3天进行破挖;小海到天补、二甲到茅家镇、张芝山到姜灶的3条公路,分别被破成数段;在阚家庵大河里填泥堵塞,阻断南通向东的水上通道。他们有时又突击铺路,便于解放军出奇制胜。骑石区2000多民工一夜之间在石港至西亭的大河上筑坝3条,为部队挺进通西铺设了在地图上找不到的通道。
1948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快速发展,支前任务更加繁重。为了做好连续支前的思想准备,克服畏难歇劲情绪,南通县委在人民解放军取得济南战役胜利后,召开扩大会议,深入进行支前动员,要求全县干部群众认清新形势,增强自觉性,再接再厉踊跃支前,做好后勤工作。县委主要同志“胜利在望,像锅里的水要开了,更要赶快加把火”的生动形象语言,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支前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县委部署,各地进一步加强了支前力量,奋勇担当起支援全国主战场和地方战斗的任务。
动员组织常备民工随军远征,是支前工作中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广泛发动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1948年10月,全县第一、第二期常备民工北上支援淮海战役,随军4个多月,辗转江苏、安徽、河南3省。在大军追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中,民工周建和、陈乃胜、李家华等不畏艰险,抢运弹药和伤员,荣立战功。《江海报》专门介绍了他们的事迹。
在支前中,全县人民除了组织常备民工随军远征外,还担负着地方大量的后勤任务。淮海战役胜利后,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挥师南下,追歼国民党军队,准备解放南通城。1949年春节前后,为了迎接新的胜利,南通县人民积极领受了支前任务。西亭区9个乡都设立了前方后勤站和后方联络站,前后方密切配合,全力做好后勤工作,从农历除夕金沙镇获得解放到新年正月初五收复南通城的几天间,动员小车70辆、木船89条、担架134副,还组织了扁担队、向导队和通讯联络员,共投入2601人。通中地区的其他各区乡为迎接主力部队南下,突击修路造桥,累计修路521华里、修桥71座、疏通河道11条。
南通解放后,在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以及“支援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下,全县大批农民在各级支前部门的组织领导下,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民工队伍,车载船装,手提肩扛,日夜兼程运送粮草至唐闸和泰州两地,以备渡江战役之用。这次行动,共运送稻子40500担、大米4610担、元麦2170担、小麦3700担、柴草34500担。此外,全县人民还献出棉花13100斤、木料1050根、麻包1075只,为解放军渡江提供了部分物资保障。
1949年2月,南通县第三、第四期常备民工先后出征,随军行动。他们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战场后勤保障工作。在渡江战役中,船工陆炳文冒着枪林弹雨,驾船强渡,运送突击队胜利打过长江,荣立一等功。随军区特务团出征江南的骑石区224名民工,努力抢运物资,严守群众纪律,出色完成了后勤任务,在江南新解放区的人民群众中扩大了党的影响,有14人被评为“支前模范”、88人立功、43人受表扬。
据统计,从1948年10月到1949年2月,全县先后出征4期常备民工12000多人,携带小车477辆、挑子6927副。百万雄师过大江,南通县支前民工只是整个渡江战役320多万支前民工中的一小部分,但他们无私无畏,勇往直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