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期●老区采风●

退役不褪色 回乡建新功

——记崇明区三位退役军人

作者:施振华

近年来,在崇明大地涌现了一批“退役不褪色”的退役军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为民服务的本色,用行动诉说着退役军人不变的追求、不老的情怀。

建“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的杜红兵

崇明区竖新镇竖河村党总支书记杜红兵,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退役后于2021年荣获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如今成为了一名带动乡村发展的领跑人。近年来,他积极发展“家门口产业”,培育食用菌赤松茸,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反哺村民,带队看望慰问敬老院老人,建立了全镇首家“家门口”养老服务站,获得了全村干部群众的好评。

杜红兵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付诸行动,在多次调研考察之后,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挑选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的食用菌品种培植。他邀请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菇所专家前来现场技术指导,带动村民学习种植菌菇技术,借力结对共建单位打开销售渠道,种植的15亩赤松茸产出已超过1吨,预计每亩产值超5万元。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村民致富。

为让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惠及百姓,让老百姓富有获得感、幸福感,今年3月18日上午,杜红兵带领村委会干部一同前往竖河敬老院、嘉龙敬老院,给院内老人带去了新鲜的时令礼物——现摘的赤松茸,为老人们送上了一道时鲜菜。老人们看到一大筐个头十足的松茸,直言没见过这么大的“蘑菇”。杜红兵笑着跟老人解释,村里新种的松茸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吃起来口感好。老人们开心地鼓起掌来,深表感谢!

为积极应对全镇日益显著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让竖新镇竖河村的老年人得到更优质、更便捷、更近距离的养老服务体验,杜红兵及时了解到在“家门口”建立养老服务站的有关政策,多次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上门参与实地选址、氛围布置、功能布局等讨论,申请打造崇明区竖新镇第一家“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并于去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如今,竖河村“家门口”养老服务站里每天都能看到不少老人看电视、聊天、看书或洗头理发,参与烘焙糕点活动,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赞扬!

脱下军装,他们永葆军人本色。走出军营,他们牢记使命担当,在崇明这块土地上扎根坚守,无私奉献,反映了退役不褪色、永远跟党走的忠诚品格,展现了为家乡奋斗的昂扬风貌。

拾金不昧陈士良

陈士良今年75岁,是一位退役军人,也是一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坚持为港西镇静南小区菜场义务扫地,至今已有3年,这里的摊主都认识他,小区公认他是雷锋式义务清洁工。

前一段时间,港西镇静南村村委会收到一封表扬信。原来,家住港西镇团结村的盛美玉的钱包失而复得,激动不已的她让女儿写了一封表扬信,当天就把这封信送到了村委会。盛阿姨连声说道:“我要感谢他!”拾金不昧者正是大家所熟悉的陈士良老伯伯。

盛阿姨是港西镇团结村村民,因为静南小区菜场人流量比较多,常把自家种的菜拿到这里摆摊,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到五六十元。她把钱小心地收放在一个小包里,用来补贴家用。有一天,盛阿姨像往常一样收摊回家,第二天她翻遍了小包却没找到钱包。这下可把盛阿姨急坏了。思来想去,她突然想到:陈老伯天天在菜场义务扫地,说不定他有线索。带着一丝希望,盛阿姨打听到陈老伯家地址,心急火燎地找了过去。当盛阿姨找到了陈老伯家,向他说明了来意。陈老伯赶紧拿出钱包,高兴地说:“终于等到了失主。”

陈老伯拾金不昧的事在静南小区很快传开了,邻居们对此毫不意外,因为陈老伯本是小区公认的热心人,就连平时遛弯看到小区地面有垃圾,都要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居民们哪里需要帮助,他也总能看在眼里,乐呵呵地伸出援手。每当看到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他二话不说上前搀扶,帮忙提米拿油,有时还帮助把买来的米扛到5楼。听说邻居家里的水龙头坏了,他立即从家里拿来新的帮忙换上。

说起来都是一桩桩小事,但陈老伯一次又一次揽下份外之事,为大家排忧解难,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温暖着左邻右舍。这份细微之中的寻常,让静南小区平添了许多温馨与不寻常。陈士良多次受到社区党总支的表彰,还被评为社区优秀志愿者。

文化志愿服务者杨菊生

最近,在崇明区横沙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堂党课正在进行中,授课老师是退休老民警杨菊生。他结合自身经历,为群众讲解解放军的优良传统、讲述自己当兵的经历和当民警时发生的故事……台上讲得起劲,台下听得入神,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杨菊生从部队转业后,曾在横沙乡派出所当了15年的民警,后调入宝山公安分局,退休后又回到横沙乡居住生活。杨菊生说:“我是一名老党员,应该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于是,他又当起了社区志愿者,除了开展红色宣讲之外,还参加各类文化志愿服务,经常组织横沙乡的老人们一起练习葫芦丝、拉二胡,既拉近彼此距离,又充实和丰富了大家的老年生活。

杨菊生在与老人们的交往中发现,横沙乡的老龄化程度比较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于是他在教老人们吹葫芦丝、拉二胡的基础上,又在“横沙乡老年学校”开办了书法讲习班,不仅吸引了一大批老年人踊跃参加,也吸引了年轻人参与进来。

杨菊生始终保持“卸任不谢幕”的热情。他认为:“警察不仅仅是一身警服和一枚警徽,更是一种精神、一份信仰。”他脱下警服,永葆民警本色,在社区需要的地方扎根坚守,无私奉献,发挥余热,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