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傍晚,母亲在与我闲聊中谈起了她的一枚私章的故事。
1941年初,蒋介石发动了“皖南事变”。当时母亲在新四军三支队五团民运队工作,和部队一起行动。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十来天后,伤亡惨重。为保存有生力量,军部要求各部组织分散突围。为了轻装,当时母亲身上除穿的军装外,就只有两枚手榴弹和一条几乎空了的米袋,衣服口袋里有一把小梳子和半支铅笔,再就是一枚印章。突出重围后,为了找部队,她们十几个人白天隐蔽, 晚上行动。有一天,走到繁昌县时,她们终于找到了县委。经过短暂的休整,县委决定把两个女同志暂时留在县委机关做地方妇女工作,其余的同志返回部队。当时母亲与另一位女同志被安排在一农户家。有一天,母亲正在给十几个妇女与孩子上课,教识字,宣传抗日。突然间听到放风的女孩喊:“鬼子来了!”话音刚落,十几个日本鬼子和汉奸伪军已朝她们这边闯来了。母亲镇定地带大家躲到麦田里。她赶紧挖了一个小坑把几张纸撕碎连同她的印章一起埋好。其时,正值五六月间,麦子还没有收割,本来是可以藏身的。可那些孩子由于害怕、慌张互相挤推,结果鬼子看到麦田里有骚动,就放了两枪,又派了几个伪军下了江堤往麦地这边搜索,把她们十几个人都搜了出来。村子里的老百姓知道后哭着闹着纷纷去领自己家的孩子。鬼子看看没办法,查问一下只好放人。最后就剩下母亲和另外一个女孩。汉奸翻译听母亲的口音不是当地人,起了疑心,正危急时,一个五十来岁的大妈哭着来要人,说我母亲是她家的孩子,长期住芜湖姨家,最近刚回来。就在翻译和鬼子将信将疑时,大妈就连拉带拽地将母亲拖走了。回到县委机关,母亲才知道是领导派大妈来救助的。
母亲还告诉我说,那枚印章事后也重新挖了出来。“战争时期印章有什么作用呢?”我追问。母亲回答说:“我当时是搞民运工作的,经常在基层宣传群众。当时在敌占区、游击区没有我们的邮局,更谈不上电话,一般工作人员对上请示报告,写材料,只是用一张普通的白纸写上你所叙述的内容,并把那张纸条折叠成条型对折,再折返,相互对压,在中心位置盖上印章,交递步哨传递。这印章代表着革命者的身份啊!”60多年过去了,母亲十分珍惜这枚经过艰苦岁月磨炼的印章,并一直精心地收藏着它。母亲说着,从一个精致的小盒里将这枚印章取了出来。
我端详着那一枚篆刻着母亲姓名“赵亚之印”的印章,不禁感慨万分。它使我想起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使我对老一辈革命者增添了崇敬之情。